青岛第三方工业和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第三方服务联盟

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第三方服务联盟

Qingdao Softwar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 Alliance

 

查看更多>>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项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

首页    政策速递    最新政策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项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

鲁政字〔2018〕247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项规划(2018-2022年)》已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18年10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项规划

2018-2022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决策部署,建设竞争力强、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打造全国一流乃至世界有影响的产业高地,根据《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环境

  (一)发展基础。

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7年,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三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万亿元,同比增长8.7%,实现利润901.68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3%。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软件、量子通信、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企业实力稳步提升。海尔、海信、浪潮等6家企业入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浪潮、中创软件等5家企业入围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企业。骨干企业在生产经营、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服务器、平板电视、ERP(企业资源计划)软件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占有率。

 

3.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立了中国宽禁带功率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和自主可控信息系统等多个产业联盟,培育认定了10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116家软件工程技术中心等一批创新载体,承担了多个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和国家电子发展基金项目,“基于国产CPU/OS的服务器研发与应用推广”等一批关键技术实现了突破。

 

4.集聚效应初步形成。青岛、济南和烟台的信息技术产业规模持续保持在全省前三位,济南成为我国第二个“中国软件名城”。青岛的智能家电产品、济南的软件和高端计算产品、烟台的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威海的计算机外设产品、潍坊的电声器件产品、淄博的电子元器件产品成为重要的产业名片。

 

5.融合发展日益深入。两化融合水平稳步提升,全省两化融合水平指数达到55.2,居全国第三位。信息消费不断扩大,潍坊、淄博等两批国家级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加速开展。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17年,全省电话用户突破1亿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1%,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73%。

 

  但是,我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产业影响力不强,产业地位不够突出,2017年,全省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仅占全国的7%;创新能力不足,绝大多数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低于5%,高层次研发、管理人才团队缺乏;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大多数制造企业从事代工和组装加工贸易,总体上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和显示面板生产等核心关键领域缺失;对外开放合作水平仍需提高,近年来,与国内外知名信息技术企业合作偏少,全省外向型企业比重较低,国际市场开拓缓慢。

 

  (二)发展形势。

  从全球范围看,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空前活跃,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加速与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交叉融合,以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正在引领全球经济创新,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国家创新力和竞争力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新一轮竞争的焦点。

 

  从国内看,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等都将信息技术产业列为发展重点,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广东、江苏、上海、浙江、贵州等省市纷纷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进行重点布局,形成了多点开花、竞相发展的格局,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进入新一轮加速期。 

 

  从省内看,当前我省正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加快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培育新动能的关键载体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的助燃剂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四新”促“四化”实现“四提”,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立足“三核一廊两翼”发展布局,按照“三个定位”,实施“六新战略”,加快发展“三大领域”的“十二个产业”,为我省加快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高端引领。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速突破信息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完善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实现产业向高端跃升。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对关系产业全局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各类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配合体系,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开放合作,重点突破。坚持开放强省鲜明导向,促进外部资源引进与本地能力培育相结合,对接国内外市场需求与要素资源,在核心关键领域推动实施一批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重大项目,提升在国内外产业格局中的话语权。

——融合发展,赋能增效。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创新产业生态链、生态圈,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着眼网络强国战略,坚持发展自主可控的软硬件产品,推进自主可控产品示范应用。完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大力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统筹建立安全可控的保障体系。

 

  (三)目标定位。

1.打造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到2022年,全省信息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产业规模保持全国前三,占全省工业比重显著提升,达到15%以上。产业质量明显提高,初步建成竞争力强、特色优势突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重点培育3-5个千亿级企业、8-1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逐步成长为我省现代化经济体系新支柱和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建设全国信息技术产业引领区。到2022年,在集成电路、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引领性的技术、产品、企业。建设3-5个国家级信息技术制造基地、3-5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或产业集聚区,培育10个左右具备全国影响力的信息技术产业园区(基地),建成发展体系健全、引领作用明显的“三核一廊两翼”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带。再经过5-10年努力,将山东打造成为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3.争创全球信息技术创新新高地。到2022年,产业创新基础、资源、环境等全面优化,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信息技术产业专利申请总量、发明总量跃居全国前列,年均增速超过15%,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6%。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在集成电路及新型半导体材料、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软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聚集、培育一批企业(产业)群,打造一批以高端服务器、高端传感器、智能可穿戴设备、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行业解决方案、工业核心软件等为代表的引领性产品和应用,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到203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整体创新水平实现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

三、重点领域

  (一)优势领域争一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挥我省在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高端软件、智能家居等领域优势,引领产业持续向高端迈进。

 

1.大力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围绕大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交易、应用和安全等环节,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加速数据聚合应用、互联互通,创新技术服务模式,打造技术先进、生态完备的产品体系。积极培育省级大数据产业集聚区,支持有条件的集聚区争创国家级大数据集聚区。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利用自有数据或公共数据资源,开展数据分析、咨询、应用等服务,大力发展数据资源服务、数据清洗、数据交换等新商业模式,形成数据汇聚、融通、交易、服务协同生态圈。加快大数据地方标准的研制与推广,引导各地和有关单位统筹布局云计算中心和数据中心建设,打造一批面向大数据的共性技术攻关平台、公共服务支撑平台、第三方机构检测认证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2.着力推动云计算发展。加强云计算技术与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移动计算的融合,运用云计算技术进行产品和服务模式再创新。优化云计算基础设施布局,积极发展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云服务,提升公有云服务能力,扩展专有云应用范畴。依托现有云计算载体,围绕工业、金融、电信、就业、社保、交通、教育、环保、安监等重点领域应用需求,支持建设区域混合云服务平台。开展优秀云服务解决方案推广活动,鼓励优秀云计算企业和SaaS服务商创新发展,支持企业购买云服务产品保险,通过市场化方式转移和分散风险,推广云计算服务模式,促进各类信息系统向云计算服务平台迁移。加大在国际云计算产业、标准、开源组织中的参与力度。积极宣传打造“云行齐鲁”品牌,大力推动企业上云用云。


3.提升工业互联网服务能力。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和智能制造工程,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实施智能制造带动提升行动,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加快企业内外网技术改造和建设,推动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推动大、中、小企业全产业链的数据开放和共享。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和基地建设,支持和推广一批创新应用试点项目,打造全国一流的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完善法规制度,强化安全监管,营造安全可靠的发展环境。加强安全技术手段建设,不断提升设备、网络、控制、应用和数据的安全保障能力。

4.加快高端软件发展。把握数字经济软件定义、数据驱动、融合发展特征,大力实施“四名”工程,支持首版次高端软件创新及应用试点,构建自主可控高端软件产业体系。面向基础软件、工业核心软件等领域,突破并掌握云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信息安全、面向党政办公的基础软件平台、三维设计和建模仿真软件、BIM(建筑信息模型)图形平台、地理信息平台型软件等关键技术,支持基于开源软件的创新研发,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关键领域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软硬件产品应用。围绕数字山东建设,在制造业数字化、智慧农业、政务服务、医养健康、智慧城市等领域发展智能化软件解决方案,探索“软件+硬件+数据+互联网”等新模式。

5.强化智能家居产业发展。依托青岛市智能家电产业优势,重点发展节能智能型和网络化冰箱、电视、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用、商用电器,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和数字家庭系统解决方案,推动智能家电的普及。支持潍坊市发展微型麦克风、蓝牙耳机、主动式3D眼镜等为消费电子整机产业配套的关键器件、专用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推进终端制造业与内容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以应用示范为载体,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产品在数字家庭服务中的应用。

(二)核心领域补短板。以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投资规模大的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一代信息通信等为着力点,重点实施“强芯”“补面”等工程,集中力量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核心关键领域,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1.提升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水平。按照“先两头(设计、封装测试)、后中间(制造)”的发展思路,巩固材料环节优势,壮大设计、封装测试环节,全力突破制造环节,打造集成电路“强芯”工程,形成集成电路材料、设计、制造、封装、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面向物联网、云计算、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金融、智能交通等需求大的领域,推动设计企业与整机企业开展合作,重点开发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高端存储芯片、数字音视频处理芯片、热成像芯片、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芯片、信息安全和激光芯片等产品。依托济南、淄博等市产业基础,建成国内重要的IC卡芯片和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封装测试基地。建设基于BGA(焊球阵列封装)技术的SIP(系统级封装)生产线,扩大中高端产品占比。积极引进高端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建设大规模集成电路晶圆生产线,填补制造环节短板,尽快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强化集成电路用金丝、硅铝丝、封装载带等配套材料产业的国内优势地位。支持济南发展以碳化硅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产业,建设宽禁带半导体小镇,打造全球领先的宽禁带半导体产业高地。

2.加快新型显示产业培育。发挥我省平板电视整机生产优势,开展国内外合作,引进、建设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打造新型显示“补面”工程。突破LTPS(低温多晶硅)、Oxide(氧化物)等先进背板工艺,积极发展配套发光材料、靶材、偏光片、驱动芯片等材料和器件,形成围绕龙头企业发展的产业集群,促进新型显示企业与家电、可穿戴设备、汽车电子等下游产业的横向合作,建设覆盖材料、器件、面板、模组以及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积极引进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面板生产线,掌握长寿命、高效率、高分辨率AMOLED生产工艺。支持电子纸、激光显示、柔性显示等新技术开发,推动新型显示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3.推动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发展。大力建设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支持IPv6应用服务建设,开展网络体系架构、安全性和标准研究,在济南、青岛等市率先部署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鼓励开发基于IPv6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和服务。支持企业开展CDN(内容分发网络)建设和运营,扩展网络容量、覆盖范围和服务能力,逐步建成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CDN网络。进一步推动与国内外大型通信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推进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研发,突破5G核心关键技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研发和技术验证。依托济南、青岛等市启动5G商用服务,提升网络能力、业务应用创新能力和商用能力,加速推动试验网、试商用和商用网络建设步伐,开展5G应用示范,引导5G与各行业应用融合发展。研发基于5G和支持IPv6规范的网络设备、终端等产品,提高适配光纤通信的网络设备与终端产品的制造能力。    

 

(三)前沿领域抢布局。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虚拟现实和区块链等前沿领域,坚持超前布局、创新引领,扎实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抢占产业未来发展先机和制高点。

 

1.加快人工智能发展。加快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面向海洋、装备、农业、交通等优势产业,依托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等地技术基础,研发传感器微功耗芯片、智能感知设备、智能控制设备和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等产品,满足海洋监测、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农业生产等领域智能化升级需求。开发面向智能机器人的智能感知、智能推理、移动与协作等关键技术,推进以人机交互技术为核心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生产和应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核心技术,促进人工智能和工业制造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发展,在金融、教育、医疗等重点行业率先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智能软硬件产品与解决方案。

 

2.推动量子科技和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创新发展。聚焦量子通信、量子测量、量子计算等领域,加强量子调控和量子信息战略性研究,推进量子功能材料和器件研发。建设基于量子密码的新型安全通信网络体系和国家级量子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开展量子通信安全、核心关键器件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和产业化。积极研发城域、城际、自由空间量子通信技术,开展量子通信网络运营,推动实现量子通信产业化。探索开展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计算机研究,推动量子测量应用成果的产品化和量子计算机的物理实现。构建量子技术应用场景和标准,大力推动量子技术在国防、金融、政务、商业等领域的应用。支持济南市建设国际领先的量子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加大北斗接收机芯片、基带芯片、天线等基础技术研发力度。依托省卫星定位综合服务运营中心,建设全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建设时空信息平台和大数据中心,推进多领域北斗应用示范,促进多种形式的北斗数据深层次应用开发,挖掘位置数据服务的增值效益。


3.做优虚拟现实产业。充分发挥我省在虚拟现实产业的优势地位,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虚拟现实企业,构建涵盖工具与设备、内容制作、分发平台、行业应用和相关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强化技术攻关,加强动态环境建模、新型显示和传感器、系统开发工具、实时三维图形生成、多源数据处理等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拓展行业应用,推进虚拟现实与工业设计、健康医疗、建筑设计、地质勘探、智能交通、文化教育、生活娱乐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健全虚拟现实技术标准与测试验证体系,制定适用于虚拟现实的传感、通信、芯片、显示、交互等关键环节技术标准。

4.探索推进区块链技术发展应用。加快区块链架构、共识算法、非对称加密、容错机制、分布式存储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形成区块链基础架构和解决方案。积极推进区块链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合,拓展区块链应用场景,加强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工业、能源、医疗等重点行业的应用。建立健全区块链安全防护体系和应用标准体系。

 

四、战略任务

  (一)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强化“三核一廊两翼”协同发展空间布局。按照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整体布局,结合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特色、核心、前沿领域的发展重点,全面统筹规划各地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以济南、青岛、烟台为核心节点,发挥胶济铁路沿线科技创新走廊的高端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鲁西南与鲁西北两翼联动发展,打造“三核引一廊,一廊领两翼,两翼辐射全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格局。

  培育千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园区现有基础,围绕济南、青岛、烟台等重点城市,着力培育发展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软件、智能家居、虚拟现实、量子科技和北斗卫星导航、工业互联网八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千亿级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集群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创新要素等方面的集聚效应和领先优势,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集聚区。

  构建多层次企业协作体系。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建立以大企业为中心、中小企业分工配合的企业协作体系,依托全省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形成资源集中、分工细化、合作高效的产业形态。以全国电子百强、全国软件百强企业为引领,打造一批带动全球行业技术发展、拥有高端品牌的国际领军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市场潜力大、高成长的“独角兽”“瞪羚”企业,壮大一批创新能力强、掌握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逐步成长为专业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以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多方力量成立产业技术联盟,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技术产业化,推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品。

  (二)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突破核心关键技术。遵循技术发展规律,做好体系化技术布局,优中选优,重点突破。加大投入力度,探索政产学研金服用新机制、新模式,制定重点领域瓶颈清单,组织实施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计划。集中力量对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整机等重点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先进基础工艺进行突破,联合攻关集成电路、传感器和新型显示等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打造国内先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体系。

  培育新兴产业领域。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重点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等新兴领域,围绕新兴产业链进行创新链培育,提高体系化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产业化步伐,打造一批新兴特色产业集群。

  布局前沿基础研究。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和主导,面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通信、区块链、软件定义等信息技术领域的基础前沿性技术、共性关键技术,超前谋划布局,集中优势资源,加大科技攻关,开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夯实基础技术储备,争创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新高地。

  (三)建设技术创新新体系。建设创新服务体系。依托骨干和特色优势企业,在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软件等重点领域培育认定一批创新中心,建设一批创新实验室,打造一批企业技术平台,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试点示范应用。鼓励企业参与和组建开源社区,推进开源生态建设。整合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联合企业、协会等市场主体,加快培育一批提供技术创新、认证检测、人才交流、市场推广、金融信贷等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

  构建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突破高端计算设备前沿技术,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基础设备、终端设备产业化,保持我省高端存储的龙头地位。适时遴选发布全省自主可控软硬件产品目录,着力突破信息安全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自主可控的信息领域设备和产品,加快推动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打造国内先进、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建设产业标准体系。大力培育团体标准,结合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现状,推动创新技术标准化,加快构建以产业化为导向的信息技术标准体系。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在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信息技术产品领域开展“领跑者”行动,研究形成技术指标、质量指标、效益指标等团体标准,以标准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山东技术”向“山东标准”转变。

 

  (四)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强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积极培育众创设计、网络众包、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完善产业链,打造新型制造业体系。完善“云服务券”制度。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推进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分级、分类树立一批标杆企业。积极发展工业设计,提高面向产品、工艺和服务的自主创新设计能力。

  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推动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依托互联网平台,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充分运用“互联网+”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整合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资源,开展各类创业创新服务活动,打造开放、高效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全面推进互联网技术在社会民生、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渗透和融合。

  加快军民深度融合。以推进青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重点考虑军用和国防需求,加强与大型军工集团公司的战略合作,共同研究制定产业发展合作计划,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定重点合作领域和重大合作专项,依托军工集团公司的技术、信息和人才等优势,以卫星应用、智能装备、海洋开发等为切入点,全面开展项目开发、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与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推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五)完善信息保障新机制。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着力提升通信网络特别是宽带网络接入能力,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推动全省城乡光纤网络深度覆盖和速率提升,城市家庭普遍具备1000M以上接入服务能力,农村家庭普遍具备100M接入能力。加快建设先进泛在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实现4G网络深度和广度覆盖,加快5G产业发展。以数据中心为核心,打破传统地域和行政区划组网模式,推动传统网络转型升级,构建支撑互联网业务发展的新型网络。

  强化信息通信安全保障能力。深入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工作,大力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推进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手段建设,完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建设,提高数据的准确率、完整率,规范有序开放使用。推动建设“互联网+应急通信”指挥调度及服务云平台,提升指挥调度能力。推进抗灾超级基站、基础设施设备与防灾应急相关的安全防护建设,完善应急网络建设。做好宽带无线接入等新技术、新业务所需频率的规划指配,加强对储备频率的动态管理,探索LTE(长期演进)无线宽带数字集群专网管理新模式。

 

  (六)激发开放发展新活力。加快企业走出步伐。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按照国家战略部署,支持相关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和地区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支持各市骨干企业通过对境外优质企业进行入股、兼并等方式开展合作,积极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鼓励信息技术企业与国际优势企业进行共同研发,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支持企业国际化运营,建立健全全球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境外信息技术产业合作园区,促进企业更高水平、更大规模、更深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提升企业引进层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鼓励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信息技术企业、人才团队到山东省投资发展。持续扩大中国(济南)国际信息技术博览会、青岛市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等大型展会影响力,打造引资、引技、引智平台。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导外资从加工制造向研发、产品、服务等高端环节延伸,不断提升技术储备,推出具备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提高全省信息技术产业与全球产业同步发展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强化规划引导作用,确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重点发展地位,引导各类政策向信息技术产业倾斜,营造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发展环境。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专班推进,建立健全部门、地区之间的统筹协调机制,合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发挥政府指导和政策引导作用,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统筹各方资源优势,支持创建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研究院所、创新中心、产业联盟等创新型组织机构,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合作和新技术、新成果的产业化,协同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利用以及应用推广等各环节发展。发挥行业中介组织作用,鼓励协会、学会等相关社会机构加强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行业联盟纽带作用,积极承担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组织开展各类展会论坛等活动。

 

  (二)加大财税扶持。积极创新财政支出方式,成立与发展实际需求相适应的产业基金,建立基金项目库,重点扶持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重大生产力布局、重大项目建设、企业兼并重组及跨国并购,同时鼓励各市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及基金。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领域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引导省级相关创新及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向信息技术产业倾斜,优先扶持“独角兽”“瞪羚”企业,重点支持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关键技术、示范应用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园区基地建设。大力实施“企业上云补贴”“首版次高端软件保险补偿”等扶持政策。继续落实软件和集成电路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构建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信息技术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或到“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实现直接融资。加大产融信息对接力度,建立完善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搭建服务平台。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加大对重点信息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进口替代和成套设备出口的信贷支持,优先扶持“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创新,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前提下,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信息技术产业骨干企业通过并购票据、并购基金、并购债等开展海外并购。

 

  (四)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协调服务和要素保障,积极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大项目落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兼并重组等,对重大项目的用地、用电、用水等生产要素供给及通信、交通运输、环评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做好跟踪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强基地园区建设,建立相应的认定及考评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市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孵化器、创客空间,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依托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探索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智库,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政策建议,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投资结构调整提供咨询,协助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指导电子产品检测、评测等第三方机构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和业务能力建设,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行业技术服务需求。

 

  (五)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完善户籍、医疗、科研、住房和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的人才政策和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办法,对接国家和省级高层次人才计划,支持企业重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支持鼓励省内高校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兴领域学科专业建设,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鼓励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实训基地,培养产业急需的各类科研人员、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联合开展在职人员培训。继续支持举办“山东新动能·软件创新创业大赛”,多渠道培养和吸引高素质软件人才在山东创业就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公派出国(境)留学或培训项目,培养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层次人才。建立对骨干经营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通过持股经营、技术入股、收益提成、期权等方式获得收益,激发创业活力。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监委,省法院,省检察院。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8年10月29日印发

 

2018年10月29日 11:25
浏览量:0
收藏